 |
感測、運算、連網打造健康管理新架構 (2025.11.12) 臺灣在半導體、感測器、通訊模組與嵌入式運算領域具備深厚基礎,近年更積極布局健康科技與智慧醫療市場,成為全球醫療電子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
 |
數位分身虛實互換 (2025.11.10) 科技正重塑產品與服務的全生命週期,推動企業從設計、開發、製造到營運的每一環節,加速邁向敏捷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全新時代。 |
 |
從封裝到連結的矽光革命 (2025.11.10) 當我們把光拉到晶片身邊,等於把系統的對話方式升級了一個層級。這不是「是否導入」的選擇題,而是「何時、在哪些節點先導入」的時間題。 |
 |
從智慧照明啟動淨零城市之路 (2025.10.21) 城市照明正從單純面向蛻變為數據、能源與治理的核心節點。智慧照明串連AIoT、再生能源與AI治理,將成為智慧城市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重要推手。 |
 |
產官研協同打造大南方生態系 (2025.10.14) 延續自下半年COAMPUTEX、機器人與自動化展、SEMICON等一系列大展以來,各家大廠皆以人型機器人、機器狗及系統整合為主要賣點。工研院也在近期舉行的創新周,展示未來將如何落實「AI新十大建設」 |
 |
百億美元藍海商機 矽光供應鏈出現新型態 (2025.10.14) 從晶圓代工到光模組、封裝測試,一條全新的、高附加價值的矽光供應鏈正迅速成形,成為科技巨頭和臺廠共同搶奪的藍海商機。 |
 |
PCB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升級 (2025.10.08) 自生成式AI問世以來,使得雲端/邊緣裝置運算及傳輸的資料量愈趨龐大,臺灣PCB產業則從「廣度」向「深度」的結構性轉變,承載了上下游產業鏈每一項轉型趨勢。 |
 |
AI重塑PCB價值鏈:材料、設計與市場的三重進化 (2025.10.07) 過去,PCB的角色主要在於承載與連接電子元件,但在AI時代,PCB不僅要能傳輸超高速訊號,還必須處理高功率密度、散熱挑戰與多層堆疊設計的壓力。這使得PCB產業迎來一場全面性的技術革命與材料演進 |
 |
SAS 臺灣推出企業級 AI 陪跑方案 助力臺灣企業安心落地 AI 應用 (2025.09.30) 近年來生成式 AI 帶來的浪潮,已從科技圈延伸到各行各業。然而,企業如何真正落地 AI 應用,仍是一大挑戰。根據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最新發布的《State of AI in Business》報告指出,高達 95% 的企業雖然已投入生成式 AI,但大多仍未找到明確的投資回報 (ROI) 衡量方式 |
 |
工具機與零組件廠 減班整合主動備戰 (2025.09.15) 在川普宣告對臺課徵20%+N疊加關稅之後,除了已有老牌工具機廠宣佈無薪假、「集中排休」,甚至併購救急。同時也有零組件廠大廠認為,美國「已算是仁慈的了」;或強調須納入感測器、整合生態系等策略主動備戰 |
 |
Edge AOI市場崛起:智慧製造檢測的新藍海 (2025.09.15) 對於製造的業者而言,Edge AOI不僅是單一設備採購,而是「從鏡頭到模型到OT/IT資料流」的整體投資 |
 |
超越感知:感測如何驅動邊緣體驗 (2025.09.12) 智慧邊緣的真正價值始於「感知」。感測是環境理解與智慧行為的橋樑,透過低功耗、多模態的即時感知,結合 AI 與連接能力,邊緣設備才能提供直覺、靈敏且具預測性的智慧體驗 |
 |
CPO與 LPO 誰能主導 AI 資料中心? (2025.09.12) 傳統電連接逐漸無法滿足 AI GPU/TPU 所需的龐大資料傳輸,促使 光電整合成為必然趨勢。其中,CPO與 LPO兩種不同架構的方案,正成為全球大廠與臺灣光通訊供應鏈的競逐焦點 |
 |
承接18年臺積電智慧製造經驗 宇清數位以APS系統引領AI智慧工廠轉型 (2025.09.09) 隨著地緣政治與AI浪潮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智慧工廠已成為全球產業競逐的關鍵。宇清數位(YouThought Corporation)以深厚的半導體經驗為基礎,推出 APS先進規劃排程系統(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協助半導體、PCB、生醫、CNC等多領域製造業客戶提升生產效率與達交率,加速邁向AI智慧製造 |
 |
臺灣供應鏈突圍與全球先進封裝競局 (2025.09.08) 本文聚焦臺灣供應鏈如何化解卡點,並延伸至HBM4/HBM4e技術節點與美日韓擴產後的全球競局。 |
 |
封裝決勝未來:半導體的黃金引擎 (2025.09.08) 先進封裝突破製程微縮瓶頸,透過異質整合與高密度互連,成為推動多項應用邁向新世代的關鍵推手。 |
 |
先進封裝重塑半導體產業生態系 (2025.09.08) 隨著AI、5G/6G、高效能運算與自駕車等應用持續推進,先進封裝將成為半導體技術突破與產業生態演化的核心引擎。整個產業不再只是追逐「更小的製程節點」,而是進入「系統級最佳化」的新時代 |
 |
以先進封裝重新定義運算效能 (2025.09.04) 在過去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軌跡幾乎完全由摩爾定律所定義,即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18至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帶來處理器效能的翻倍成長與成本的相對下降 |
 |
倉儲機器人崛起 智慧物流革新動能 (2025.09.04) 智慧物流浪潮正重塑倉儲角色。AI 與物聯網推動智慧化管理,低碳成為永續新標準,協同更讓供應鏈無縫串連。臺灣憑藉靈活的市場優勢,若能結合國際規模化經驗,將有機會成為亞洲智慧物流創新的試驗場域與新典範 |
 |
產研加速落實培育半導體複合型人才 (2025.08.14) 近期臺灣除了有AI新十大建設將擴大培育業界AI菁英,工研院與臺達電也不約而同,投入培育後摩爾時代的半導體業所需的複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