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高齡化與慢性病盛行的時代背景下,「健康管理」正從醫療體系的輔助服務轉變為日常生活的核心行為。個人健康數據不再僅由醫院掌握,而是透過智慧穿戴裝置、遠距監測系統與行動應用程式,持續被收集、分析並轉化為可行的健康建議。
這股趨勢背後的核心推手,正是「醫療電子(Medical Electronics)」技術的全面進化。
臺灣在半導體、感測器、通訊模組與嵌入式運算領域具備深厚基礎,近年更積極布局健康科技與智慧醫療市場,成為全球醫療電子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 圖一 : 臺灣在半導體領域具備深厚基礎,成為全球醫療電子產業鏈的重要環節。 |
|
本文將從三個關鍵技術面向—生醫感測器、低功耗MCU與AI運算、低功耗無線通訊—探討醫療電子如何驅動健康管理革命,並分析臺灣零組件產業的潛在商機。
生醫感測器
在智慧醫療裝置中,感測器是最接近人體的技術核心。心電(ECG)、血氧、血糖與壓力感測器構成了健康監測系統的第一層數據來源。這些感測器的精準度與穩定性,直接決定了醫療電子產品的臨床價值。最新的系統整合趨勢,是在SoC內部整合類比前端(AFE)與AI信號處理單元。
心電感測技術:由單點偵測邁向多通道AI分析
早期心電偵測裝置多仰賴醫療級儀器,如Holter或心電圖機,但隨著乾電極、柔性導電薄膜與MEMS封裝技術成熟,心電感測模組已可整合於穿戴手環或胸貼中。
最新的系統整合趨勢,是在SoC內部整合類比前端(AFE)與AI信號處理單元,能即時辨識心律不整、心搏間期變異(HRV)等關鍵生理特徵。這讓裝置不僅能「量數據」,更能「判斷狀態」,邁向預防醫學的應用層級。
臺灣在此領域中已有成熟的晶片與模組供應鏈,例如IC設計公司提供低雜訊AFE與低功耗ADC方案,配合封測廠的生醫封裝技術,使模組可同時兼顧舒適度與準確性。
從光學量測到多模態融合
血氧感測主要透過光學反射法測量血紅蛋白飽和度(SpO2),技術焦點在於光源穩定性、演算法補償與低功耗光電轉換。近年更結合多波段光源與AI演算法補償,提升在不同膚色與活動狀態下的精準度。
血糖感測的突破則更具革命性。傳統需穿刺採血的方式逐漸被非侵入式近紅外光(NIR)與光譜感測技術取代,搭配機器學習可建立個人化模型,預測血糖變化趨勢。臺灣已有新創團隊結合光學感測晶片與AI分析,推出可穿戴式血糖監測原型機,展現感測器技術與AI整合的潛力。
擴展健康管理應用邊界
壓力感測與姿態監測裝置在醫療復健與長者照護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MEMS壓力感測器與慣性感測器(IMU),可監測病患活動模式、睡眠品質與跌倒風險。臺灣具備完整的MEMS製造生態鏈(從矽微結構到封裝測試),使相關模組能快速導入穿戴與醫療裝置,並結合AI模型開發新的健康監控場景。
隨著感測器性能提升與功耗下降,醫療電子已能長時間監測人體狀態,形成連續數據流,為健康管理開啟精準預測的新局。
智慧核心:低功耗MCU與AI加速器的融合設計
醫療電子的核心挑戰之一,是在有限能源下執行高運算任務。穿戴與植入式醫療設備要求可長期穩定運作,這推動了低功耗微控制器(MCU)、SoC及AI加速器的整合創新。
放眼現代化的醫療裝置,已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單純的訊號採集端,而是具備資料前處理與模式辨識的智慧節點。
低功耗MCU在此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整合混合訊號處理、藍牙模組、電源管理的單晶片架構。例如使用ARM Cortex-M 系列與RISC-V 低功耗核心的SoC,能在微瓦級能耗下完成多通道感測資料的即時處理。
這類架構可支援持續運作數天乃至數週的穿戴式裝置,同時保留足夠運算資源供AI模型運行。臺灣IC設計業者如盛群、凌陽、瑞昱等,皆積極將低功耗MCU延伸至醫療電子領域,透過客製化週邊與安全模組,進軍國際醫療市場。
讓醫療設備能「即時思考」
過去的醫療裝置多依賴雲端分析,如今隨著AI加速器微型化與低功耗化,越來越多醫療裝置能直接在終端進行推論(edge inference)。
例如,心電監測貼片可在本地即時辨識心律異常,而不必將原始數據傳至雲端,大幅減少延遲與資安風險。這仰賴專用AI加速單元(NPU/DSP)的整合,以及神經網路壓縮與模型量化技術,確保在mW級功耗下仍能維持辨識精度。
臺灣的半導體供應鏈在此扮演重要角色:IC設計公司提供AI加速IP,封測廠與模組商則實現小型化系統整合;同時,軟體公司也提供AI推論框架協助醫療產品開發者快速落地。知名者像是TensorFlow Lite for MCU這樣的軟體。
系統級安全與能量管理

| 圖二 : 健康管理成為日常,最主要原因是醫療電子的全面進化。 |
|
圖一 健康管理成為日常,最主要原因正是醫療電子的全面進化。由於醫療裝置涉及個資與臨床數據,硬體層安全成為設計關鍵。新一代MCU/SoC普遍整合硬體安全模組(HSM)、安全開機與加密引擎,以防止韌體竄改或資料洩露。
新一代醫療SoC通常整合 安全啟動機制、可信任執行環境、以及 硬體安全模組,確保從開機到資料傳輸的每一步都經過驗證與加密。
舉例來說,血糖監測裝置的韌體若被竄改,可能導致錯誤的劑量建議,後果極為嚴重。因此,採用晶片層級的加密與認證非常重要。
不僅能防止惡意攻擊,也可保障資料來源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醫療電子產品也越來越多導入 FIPS 140-3 或 GDPR 級別的加密標準,確保跨國市場能符合不同法規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安全與能量管理並非兩條獨立的設計軸線,而是逐漸融合為一體的系統級架構。 例如,某些安全模組可同時監控電源異常,以防止惡意電壓注入攻擊;而智慧能量管理模組也能在系統偵測到安全事件時自動切換至低功耗安全模式,以保障資料與系統穩定。
在能量管理方面,醫療電子產品導入能源回收(Energy Harvesting)與自適應電源控制技術,例如利用體溫差或運動動能作為輔助電力來源,延長電池壽命並減少維護負擔。
低功耗無線通訊技術的可靠性與安全設計
健康管理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將分散於人體各部位的感測裝置,與醫療平臺及雲端數據庫連結,形成即時互通的健康網絡。這仰賴低功耗且高可靠度的無線通訊技術。
藍牙低功耗(Bluetooth LE)
在所有行動醫療裝置的通訊技術中,藍牙低功耗幾乎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標準。它以「低功耗、低延遲、高相容性」著稱,能在極低能耗下完成穩定的資料傳輸,是可穿戴醫療設備的主要連接介面。
藍牙LE是目前最廣泛應用於穿戴式醫療設備的通訊標準,其在功耗、穩定度與相容性之間取得理想平衡。新版藍牙5.4已支援長距離傳輸模式、廣播擴展與多裝置同步傳輸,適合用於血壓計、智慧手環與生理貼片等。
同時,藍牙LE引入更嚴格的資安防護,包括AES-CCM加密與隨機位址(RPA)匿名化機制,以防止健康數據被竊聽。臺灣通訊IC業者如立錡、恩智浦臺灣團隊與瑞昱電子,皆在低功耗藍牙模組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BLE 採用週期性廣播與事件驅動式傳輸架構,不需持續保持連線狀態即可進行資料交換。這種設計大幅降低了能量消耗,使醫療裝置能以極小的電池維持數天甚至數週的運作。以智慧血氧計為例,BLE 模組僅在量測與上傳瞬間開啟傳輸,其餘時間保持睡眠狀態,平均功耗僅為傳統藍牙的十分之一。
BLE 5.x 規格更進一步提升資料速率與傳輸距離。藉由2 Mbps 模式與長距離擴展,可讓設備在居家環境或醫療院所內跨房間穩定連線,對遠距照護與病房監測系統特別有利。
NB-IoT與蜂巢式通訊
在居家照護與遠距醫療應用中,設備需長期穩定上傳資料至醫院或雲端伺服器,這推動了窄頻物聯網(NB-IoT)與LTE-M等技術的發展。NB-IoT具有低功耗、廣覆蓋與高連線密度特性,能支援心臟監測器、智慧血糖機等長期裝置的遠距連線。
結合SIM/eSIM安全機制與端對端加密,能有效確保資料傳輸安全。對臺灣電子零組件業者而言,NB-IoT模組的封裝、射頻天線、PA/LNA元件及測試技術,皆是高附加價值的市場機會。
Wi-Fi 6與醫院內部連網應用
Wi-Fi 6具備高頻寬與低延遲特性,適用於醫院內部的影像傳輸與即時診療系統。例如超音波掃描影像、病房監測影像系統皆採用Wi-Fi 6作為骨幹。
與此同時,醫療級Wi-Fi 模組需符合EMC規範與醫療安全認證(IEC 60601系列),確保電磁相容與病患安全。
臺灣具備強大的Wi-Fi 模組生態鏈,從晶片、天線到封裝模組皆可在地供應,成為醫療設備製造商的首選合作夥伴。
臺灣電子產業的契機與挑戰
臺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電子製造體系,從晶圓代工、封測、被動元件、PCB到模組組裝,皆能提供醫療電子產品所需的高可靠度供應鏈。隨著健康管理市場快速成長,臺灣廠商正積極由代工(OEM/ODM)向高附加價值的**醫療電子設計與系統整合(OBM/IDM)**轉型。
然而,挑戰仍在於醫療產品需通過嚴格的國際認證(如FDA、CE MDR、TFDA),並符合長期資料隱私與資安要求。未來臺灣廠商需結合醫療機構與ICT企業,共同打造跨域合作模式,例如:
? IC設計公司 × 醫材品牌商:提供客製化感測與AI運算平臺。
? 封測與模組廠 × 醫院/研究單位:共同開發臨床驗證樣品。
? 通訊業者 × 系統整合商:建構安全可信的健康數據雲端服務。
透過這些策略聯盟,臺灣可望在全球智慧健康與醫療電子市場中取得更高話語權。
結語
醫療電子不只是科技的延伸,更是人類健康照護方式的革命。從生理訊號的即時偵測、數據的智能運算,到安全的無線傳輸,電子科技讓健康管理從被動治療轉為主動預防。
臺灣憑藉堅實的半導體與電子供應鏈,正站在這場健康革命的前端。未來,當感測器更敏銳、晶片更節能、通訊更安全時,「醫療電子」將不僅是一項產業,更是連結科技與生命的新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