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近日向全球數千家供應商下達最新要求:在 2027 年前,必須逐步移除所有來自中國的零組件與原材料。這項指令看似企業內部的供應鏈管理調整,但其背後所牽動的,已不是單一廠商的採購策略,而是全球汽車產業鏈在地緣政治壓力下,被迫進入全面重組的歷史轉折點。
 |
| GM要求供應商於2027年前逐步移除中國零組件 |
美中科技與貿易對抗持續升溫,從晶片與電動車補貼政策,延伸到電池、關鍵金屬與感測模組等核心技術。過去二十年來汽車產業大量依賴中國生產低成本零件,但如今「中國製造」正逐步被視為可能帶來地緣政治風險的標籤。GM 的最新要求顯示,全球車廠正從過去以成本與效率為中心的「全球化供應鏈」,轉向以「國安、補貼、法規」為優先的「地緣化供應鏈」。這不是策略選項,而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GM 的情況尤其具有指標性。即便 GM 在中國仍擁有龐大的合資企業體系,但其全球利潤與主力市場仍集中於北美,而美國政府對中國供應鏈的審查正在加速擴張。以電動車市場為例,美國通膨削減法案(IRA)對電池的補貼資格明確排除中國來源材料,未來車載感測器、影像模組、車聯網晶片是否含有中國組件,也逐漸被納入審查範疇。GM 若不提前調整供應鏈,很可能在未來數年面臨補貼資格、國安審查甚至市場準入的重重障礙。
然而,供應鏈移轉對汽車產業而言是一場巨變。汽車是全球製造業中供應鏈最龐大、最複雜的產品之一。傳統零件如線束、車燈、塑膠模組,長期依賴中國製造;而車用半導體、影像模組、PCB 基板、被動元件等電子零組件,即使技術不由中國掌握,生產基地也往往設於中國以降低成本。如今 GM 要求 2027 年前全面撤出,代表從 Tier-1 到 Tier-3 的所有供應商,都必須在短短三年內完成產線轉移、工廠認證與物流重建。這不僅增加成本,更可能帶來中短期供應瓶頸。
這場供應鏈重組的後續效應,勢必擴散至全球。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零件製造基地,長期扮演著「全球汽車的零件工廠」角色。一旦主要車廠開始撤離,供應鏈會快速向外尋求替代產能。從目前各國政策與投資佈局來看,越南、泰國、印度、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因成本較低且距離中國相對近,將是承接低階零組件產能的第一波受益者。而韓國與日本的車用電池與高階模組,將因 IRA 補貼政策而更加強勢。臺灣在車用半導體、封裝測試、被動元件與材料領域也將迎來轉單機會,尤其在車規電子、功率元件與影像感測模組供應上具備戰略位置。
從更大的格局來看,GM 的要求可能成為其他車廠仿效的起點。日本與歐洲車廠目前雖未公開跟進,但在 IRA、出口管制與全球監理法規的壓力下,「去中化」已逐漸成為不得不思考的策略選項。2027 年或許將成為全球汽車供應鏈切割地緣風險的分水嶺,屆時「是否含有中國成分」將像汽車安全標準、碳排法規一樣,成為供應鏈不可忽視的關鍵變數。
GM 的這項政策揭示了汽車產業正在翻過一個新篇章。未來的汽車不僅要應對電動化與智慧化的技術競賽,更要面對供應鏈地緣化、法規化的全面重塑。對全球供應商而言,這是一場痛苦的陣痛期,但同時也是新的市場機會。誰能在最短時間完成生產移轉、建立韌性、滿足新法規,誰就能在下一輪汽車產業競賽中占據領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