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高速成長,電池技術正成為驅動產業競爭的核心。從傳統鋰離子電池的成熟應用,到下一代固態電池(Solid-State Battery)的崛起,能源技術正迎來新一波關鍵轉折。固態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與長壽命特性,被視為電動車普及的臨界突破點,並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柱。
固態電池的技術本質:從液態到固態的革命
傳統鋰離子電池使用液態或凝膠型電解質,雖能達到穩定輸出,但易受熱失控影響,存在燃燒與爆炸風險。固態電池則以固體電解質取代液態介質,使電池結構更穩定、不易燃,並能在更高溫與更高壓環境中運作。更重要的是,固態電池可搭配鋰金屬負極,使能量密度突破 400~500 Wh/kg,遠超目前主流鋰電池的 250~300 Wh/kg。

| 圖一 : 固態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安全性與長壽命特性,被視為電動車普及的臨界突破點。 |
|
這項技術變革不僅提升續航力,更為「10分鐘快充至80%」的目標奠定基礎。其離子導電率的提升與界面阻抗的降低,使電動車能在短時間內補充長距離行駛所需的能量。
目前固態電解質主要分為三大技術路線:
- ? 硫化物系電解質:導電率高、界面穩定,是最接近車用量產的技術;代表廠商為 Toyota、Solid Power。
- ? 氧化物系電解質:具化學穩定性與高安全性,但成本與製程仍需優化;代表廠商為 Samsung SDI。
- ? 高分子系電解質:柔韌且可加工,適合消費電子與穿戴裝置應用。
- 這些技術的並行發展,正推動固態電池從實驗室邁向量產化。
全球車廠競逐:從研發走向量產的臨界點
2027 年至 2030 年被普遍視為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關鍵時期。Toyota 計畫於 2027 年前推出首款固態電池電動車;Samsung SDI 與 BMW 則預定 2028 年啟動商用化。中國的 CATL 與 蔚來(NIO)則以「半固態」技術作為過渡方案,加速導入市場。
這一波技術升級不僅是單一企業的研發競賽,更是跨界合作的成果。汽車製造商與材料、化學、電池新創企業形成聯盟式開發模式,如 Toyota 與 Idemitsu 合作開發硫化物電解質,Volkswagen 與 QuantumScape 攜手推進固態電池製程。此種「策略聯盟+共同開發」架構已成為能源產業創新的新典範。
三大演進方向:從高能量密度到低成本製造
固態電池的技術演進可歸納為三大方向:
- 1. 高能量密度化
- 目標是突破 400 Wh/kg 以上,使電動車續航超過 800 公里,同時支援更高電壓系統架構。
- 2. 快速充電化
- 透過高離子導電率與低界面阻抗,實現 10 分鐘快充至 80% 電量。
- 3. 量產與成本化
- 導入壓製成型、薄膜沉積、真空封裝與混合電解質技術,以降低製造成本、提升良率與可靠性。
- 這些創新不僅涉及材料科學突破,更仰賴高精密製程與熱管理技術的整合。從壓製、層疊到模組封裝,每個環節都決定了電池能否跨越試驗室與產線之間的門檻。
產業鏈重組:從材料到整車的全面升級
固態電池的崛起,正在牽動整個電動車產業鏈的重構。
上游需開發高導電性的固態電解質、鋰金屬與陶瓷隔膜;
中游製造端導入新製程以確保固固界面穩定與量產一致性;
下游車廠則需重新設計電池模組與電池管理系統(BMS)。
以產業鏈視角觀察:
- ? 上游(材料供應):Idemitsu、Mitsui Mining、Umicore 等公司在硫化物與正極材料領域加速佈局。
- ? 中游(電芯製造):ProLogium(輝能科技)、Solid Power 等新創,導入真空封裝與薄膜沉積技術。
- ? 下游(應用整合):Toyota、BMW、Nissan 及 Tesla 等車廠正推動固態電池在整車平臺的驗證。
- 這種跨界整合已成全球趨勢。電池與汽車廠的界線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共研共製的「能源聯盟」。
從車用引爆的能源革命
固態電池首先在車用市場爆發,原因在於電動車對續航、安全與壽命的需求最嚴苛,也最具市場推動力。
Toyota、Volkswagen、BMW 等車廠的量產時程,使技術焦點從研發轉向實際應用驗證。
這場以車廠為主導的技術競賽,將重新定義電動車的性能與價值標準。
在使用層面,固態電池的導入可使電動車續航里程提升 50% 以上,並在低溫環境下保持穩定輸出。其壽命延長與高安全性,也讓車輛全生命週期成本下降,成為普及化的關鍵推手。
此外,更高的能量密度使車體設計更具彈性,推動「Battery-as-Structure」結構化電池的興起。
應用延伸:從電動車到無人機與儲能
當固態電池進入量產階段,其技術優勢將迅速外溢至其他領域。
未來的應用可分為三大方向:
- 1. 電動車(EV)
- 具高能量密度與快充能力,可支援 800 公里續航與 10 分鐘快充。
- 2. 無人機與航太應用
- 憑藉輕量化與耐極端溫度特性,延長飛行時間並提升溫度穩定性。
- 3. 儲能系統(ESS)與消費電子
- 應用於長壽命儲能櫃、筆電、穿戴式裝置等,提供更高安全保障與更長續航。
- 因此,固態電池不僅是電動車的升級方案,更是全球能源生態轉型的核心技術。
產業與市場前景:十年內的爆發成長
根據 Straits Research 報告,2024 年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約 20.4 億美元,預計到 2033 年將達 333.8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 36.4%。
另有研究指出,2024 至 2030 年間市場規模將由 11.8 億美元成長至 150.7 億美元,CAGR 高達 56.6%。
IDTechEx 則預測 2025–2035 年期間,固態電池市場將接近 90 億美元規模。
雖然部分機構預期較為保守,認為 2035 年前固態電池在電動車與儲能領域的滲透率僅約 10%,但各國政策與企業投資力度正逐步改變這個曲線。
亞洲地區(特別是日本與中國)在研發與試產上占優勢,2026 年被視為「量產元年」的轉折點。
挑戰與關鍵突破:從材料到製程的兩端戰爭
固態電池的理論潛力已被證實,但距離全面商業化仍有幾大挑戰:
- ? 材料端:固態電解質需同時具備高導電率與化學穩定性;硫化物系雖性能佳,但對濕氣極度敏感。
- ? 製程端:固固界面結合與壓製均勻度仍是技術瓶頸,需仰賴精密壓製與薄膜沉積技術突破。
- ? 成本端:高純度材料與真空製程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需透過規模化生產與自動化設備降低單位成本。
- 當材料與製程形成閉環,固態電池才能真正跨越從「試驗室」到「產線」的鴻溝。
跨界聯盟:構築新一代能源生態系
全球企業已展開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形塑新型能源生態:
- ? 車廠 × 電池公司:Toyota × Idemitsu、Volkswagen × QuantumScape、BMW × Solid Power。
- ? 電池 × 材料供應商:Samsung SDI 與日本電解質廠共同開發硫化物體系。
- ? 政府 × 研究機構:日本 NEDO、歐盟 Horizon 計畫、中國新能源基金等投入研發補助。
- 這些合作模式不僅分攤研發成本,也推動標準化與量產驗證。未來,固態電池產業鏈將以共同開發、專利共享與策略投資為核心,取代傳統的供應鏈分工。
結語
固態電池的發展象徵全球能源科技的質變。從車用電池起步,它將逐步滲透至儲能、航太與消費電子領域,最終構築出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永續的能源生態。
當2027年量產浪潮啟動,固態電池將不只是電動車的技術突破,更是「從鋰離子時代邁向固態能源時代」的關鍵里程碑。這場由電動車引爆的能源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人類的能源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