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Cisco)公布《2025人工智慧準備度指數》最新結果,顯示全球約13%的「AI就緒企業領導者」(Pacesetters)已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架構策略思維,並成功將AI應用擴展至具體成效層面。調查指出,97%的全球AI領導者已能高效率推進AI部署並獲得投資回報,突顯「架構即策略」的核心價值。
 |
| 全球約13%的「AI就緒企業領導者」成功將AI應用擴展至具體成效層面。 |
思科亞太、日本及大中華區雲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業務總經理Simon Miceli指出,AI領導者的關鍵在於以網路為核心、提前部署電力架構、持續優化系統,並從設計初期就納入安全考量?!阜从^臺灣企業,仍有68%缺乏這種前瞻性思維,導致AI架構債務累積,成為未來創新瓶頸?!?/p>
報告歸納出AI領導者的四大架構決策特質:
一是「未雨綢繆,提前化解電力瓶頸」。全球96%的AI領導者已建置專用架構以優化電力消耗,而臺灣僅39%企業具備同等能力,顯示AI運算擴張與電力基礎建設脫節的風險正在浮現。
二是「網路為基礎,非事後考量」。81%的領導者認為其網路架構已達AI負載最佳狀態,遠高於臺灣企業的19%。領導者強調在AI與網路間的深度整合,而非僅依賴雲端延伸。
三是「持續優化,部署只是起點」。72%的領導者建立自動化再訓練與監控機制,使模型更新幾乎不需停機,效率遠高於全球平均。相比之下,臺灣僅16%具備同等能力。
四是「安全即設計,保護與創新並進」。84%的領導者採用端到端加密與持續監控,而臺灣僅21%。隨著自主代理式AI快速普及,若安全機制滯後,風險將倍增。
思科警示,若企業缺乏整體架構策略,將陷入AI「技術債務」困境。臺灣企業雖積極導入AI代理技術,但電力、網路與安全架構不足,可能引發營運風險、資安漏洞與競爭劣勢。Miceli強調:「領先者之所以領先,並非投入更多,而是提早部署。AI時代的勝負,取決於誰擁有更穩健的架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