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在年度量子開發者大會上宣布多項突破,全面推進量子運算的「實用化」進程,並訂下明確里程碑:2026 年實現「量子優勢」、2029 年推出全球首臺「容錯型量子電腦」。
 |
| IBM 發表全新量子處理器與軟體技術 |
IBM 研究院院長暨 IBM 院士 Jay Gambetta 表示,實現量子技術的真正價值,必須在硬體、軟體、製造與誤差修正等領域同步創新。
IBM 新款 Quantum Nighthawk(夜鷹) 處理器,擁有 120 個量子位元(qubits),並以 218 個可調耦合器連接四個最近鄰量子位元,連接性提升超過 20%。此架構可執行複雜度提升 30% 的電路,支援高達 5,000 個雙量子閘運算,適用於高運算量的量子應用。IBM 計畫在 2026 至 2028 年間,逐步將雙量子閘數量提升至 15,000 個。
為確保量子優勢的驗證與公信力,IBM 攜手 Algorithmiq、Flatiron Institute、BlueQubit 等夥伴,共同建立開放社群的「量子優勢追蹤機制」,推動可重現、可驗證的實驗成果,涵蓋可觀測估計、變分問題與高效經典驗證等應用。
IBM 同步升級其量子軟體平臺 Qiskit,展現動態電路準確度提升 24%,並透過高效能運算(HPC)技術導入誤差緩解,讓獲得正確結果的成本降低超過 100 倍。
IBM 計畫在 2027 年前將 Qiskit 擴展至機器學習與優化等科學運算領域,協助解決如微分方程與哈密頓模擬等物理化學問題。
IBM 另推出實驗型處理器 Quantum Loon(潛鳥),首次展示具備容錯量子運算所需的所有關鍵元件。Loon 採用多層低損耗路由結構與長距離「c耦合器」,可在晶片上連接遠距離量子位元,並具備量子位元重置功能以支援高速連續運算。
IBM 亦成功以 qLDPC 碼實現低於 480 奈秒的即時錯誤解碼,速度提升十倍,並比原時程提前一年完成,為容錯量子電腦的實現奠定基礎。
最後,IBM 宣布位於紐約州阿爾巴尼的 300mm 晶圓廠將全面投入量子晶圓製造,結合半導體製程技術與量子研發,加速量子晶片複雜度提升十倍,支援未來容錯型量子運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