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 AI 正全面走向邊緣與終端設備的發展趨勢,ADI正加速強化軟體布局。ADI 軟體與安全事業部軟體產品與工具負責人 Jason Griffin 表示,最新推出的 CodeFusion Studio(CFS)2.0 不僅是工具更新,而是為「實體智慧(Physical Intelligence)」時代打造的全新開發平臺,目標是將 AI 從附加功能,轉變為產品的內建能力。
 |
| ADI 軟體與安全事業部軟體產品與工具負責人 Jason Griffin |
CFS 2.0 最大的差異在於它導入了一條真正端對端的 AI 工作流程。無論模型來自 TensorFlow、PyTorch,或是 ADI 所提供的 Model Zoo,開發者都能在平臺中快速建立專案,并在幾分鐘內將模型轉換成可於嵌入式裝置上運行的推理程式碼。Griffin 指出,AI 導入 IoT、機器人或可聽戴裝置確實存在復雜度,而 CFS 2.0 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 AI 功能能更直覺地嵌入產品中,例如讓耳機能具備情境感知能力、讓機器人能自我調整控制系統,真正把智慧放進最靠近世界的那層硬體。
CFS 2.0 在模型部署的可靠性上,也新增了更強大的驗證與分析工具。其中「模型相容性分析器」可以即時檢查 AI 模型是否能順利運行在 ADI 的硬體平臺上,并提前判斷可能造成延遲或記憶體不足的瓶頸。為了讓開發者在尚未接觸實際硬體時就能進行效能評估,ADI 也透過 Zephyr 執行環境推出了 AI Profiler,協助預測推理延遲、功耗與資源使用狀況。Griffin 表示,這項功能對開發者來說是一大解放,讓早期開發不再依賴實體設備,同時也能更快速完成設計驗證。
CFS 2.0 的另一項核心變革,是以 Zephyr 為基礎打造模組化與容器化的開放平臺。Griffin 認為,AI 不僅需要演算法,更需要在一個能復現、能擴展且一致的環境中運作。容器化架構讓開發者能快速建立一致的開發環境,不受作業系統與硬體平臺差異限制,也更利於團隊協作。這樣的設計理念,是希??邊緣端的 AI 能像在真實世界中般運作不僅部署容易,也能在同樣的環境中進行訓練、測試與除錯。
除了支援單一 AI 模型與單一核心的應用,CFS 2.0 也針對復雜的多核心 SoC 架構進行了徹底簡化。過去開發者往往需要在不同 IDE、工具鏈與除錯器之間切換,面對 ARM、DSP、NPU 等不同核心時還需進行多套設定,造成相當大的開發負擔。CFS 2.0 則將所有核心整合到同一工作空間內,讓記憶體映射、周邊設定與建構依賴全部一致,同時支援跨核心除錯與 Core Dump 分析。這種統一工具鏈的方式,大幅降低了上下文切換的成本,也讓開發者能更專注於系統架構與效能調校,而不是被工具設定拖累。
在談到「實體智慧」時,Griffin 特別提到 CFS 2.0 已經整合嵌入式 AutoML,讓模型訓練、最隹化與部署都能在同一個平臺中完成。這意味著在邊緣設備的限制下,AI 仍能具備持續學習與調整的能力,使智慧體能根據實際環境變化而自主適應。例如低功耗感測器可透過 AutoML 持續優化偵測精度,而工廠設備也能在近端完成異常模式學習,而不必仰賴云端。
面對未來規劃,Griffin 表示 ADI 將持續深化硬體與軟體的整合,并擴增更多執行環境與分析能力,以回應開發者在邊緣 AI 設計上的需求。他透露,ADI 已規劃在接下來數個月陸續推出額外功能,進一步讓 CodeFusion Studio 成為「實體智慧」開發的核心平臺。
隨著 AI 正快速從資料中心走向邊緣,ADI 的 CodeFusion Studio 2.0 清楚展現其企圖,用軟體橋接硬體與 AI,使智慧真正落到產品內部。Griffin 強調,這不只是工具的升級,而是實體智慧時代的開端。